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兰州历史

兰州历史

关键词:兰州历史 兰州城市在线 兰州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兰州历史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lz.ccoo.cn
  • 感谢 lanzhou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2773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兰州是黄河上游的一座古城。说是古城,那只是史书的记载,古渡关城并无多少留存。不过,有了穿城而过的黄河,兰州的文明史就可以追溯到很远。

  远在新石器时代,黄河及其支流大通河。庄浪河、溪水和苑川河两岸的阶地上,就有兰州的先民们生息、繁衍,创造了黄河上游辉煌的马家窑文化,将绚丽多彩的彩陶艺术推向了巅峰。这里也是中国青铜的发源地。在5000年前的东乡林家遗址中,曾出土了全国最早的钢刀,而在永登的蒋家坪遗址中出土的钢刀,也已有4300多年的历史。

  自夏、商、周至春秋时期,兰州属古雍州之氏羌牧地。公元前215年,秦始皇派大将蒙恬西征,正式将兰州地区纳入秦的版图,成为秦国陇西郡的属地。兰州真正建城,并成为西北军事重镇的历史则始自西汉时期。

  据(史记)记载,汉武帝元狩二年(公元前121年),瞟骑将军霍去病奉命“将万骑,出陇西”,在河口西南侧北渡黄河,西征河西匈奴。是年,在凯旋归途中,于西固北侧南渡黄河,并命其礼宾官李息主持,在今西团区黄河南岸修筑了兰州历史上第一座城堡,取名“金城”,意寓“言城之坚,如金铸成”,希翼其“固若金汤,坚不可摧”。也有人说,因当年筑城时挖出了金子而名之;或日该城位于京城长安(今西安)之西,当以五行中“金”字命名,真是仁者见仁。智者见智,莫衷一是。不过,(韩非子·用人)中载有“不谨萧墙之患,而固金城于远境”一语,极言城池之永固,成为今天正确理解“金城”一词含义的一把钥匙。汉昭帝始元六年(公元前sl年),西汉政府以“边塞阔远”,“羌番为敌”之故,从汉武帝时设立的天水。陇西、张掖三郡中各取二县,以允吾(音铅牙,今青海民和县东下川口一带)为郡置,始设了金城郡,辖13县。其中6县在今兰州市境内。

  自此至隋初的六七百年间,金城郡置随西北少数民族的侵扰和行政区域的分合,先后迁至襄武(今陇西)、允吾、榆中、西固城等地,后又迁至榆中县的苑川和子城,辖地也时有变更。此间,在公元265年,鲜卑贵族乞伏国仁建立了西秦政权,定都于金城(今兰州市榆中县境内)。

  兰州作为中国这一陆都古城的州名,始于隋开皇元年(公元581年),文帝废郡置州后设立的兰州总管府,因市南有巍峨挺拔的皋兰山而名之“兰州”。皋兰山高2129.6米,是城南的一道天然屏障,当时黄河从山北脚下流过。(资治通鉴)记载,“皋兰者,音为皋来,河的称呼”。兰州大学魏晋贤先生考证,“皋兰”是古代羌语“河”之意,皋兰山自然指河边的高山了。古代的部分羌语转换成了蒙语,今天的蒙古人仍有把河叫“皋兰”即是佐证。(兰州古今注)则说,皋兰是匈奴语的音译,“亦当高峻之意”。(重修皋兰县志)则认为因山上长有一种叫“皋兰”的兰草而得名。也有人解释皋兰为蒙语‘飞奔的骏马”之意,真是众说纷坛,莫衷一是。隋朝末年,黄河河道逐渐从皋兰山下北移,昔日的河漫滩和河心滩地陆续淤塞成二级阶地,皋兰山北麓半坡的居民随之北迁至新设置的五泉县内。城郭修在今五泉山和鼓楼巷之间,北以黄河为险,东西长600余步,南北宽约300余步。

  至北宋时期,随河道继续北移,为防守之利,于神宗元丰六年(公元1083年)三月,在旧城址北侧,又依河另筑新城,其“基岩状如石龟,伏城垣下”,故名“石龟城”。明洪武十年(公元1377年),指挥同知王得对石龟城加以扩建,其后历代又在内城的东。西、南三面增筑外廓和深、广各3丈的护城壕,开设郭门9个,敌楼16座。公元1399年,明肃王迁府至兰州(今省政府驻地)。清朝屡加修聋,以砖包砌墙,北筑石堤,使兰州城成为防御外邦入侵的一个坚固的军事防御工程。

  兰州作为甘肃的省会,始于清康熙五年(公元1666年)。清政府设立甘肃行省后,甘肃巡抚以兰州府为省会驻地。1923年设立兰州市政筹备处,进行建市筹备。但1928-193D年连续三年的干旱使甘肃赤地千里,兰州仅有8600多人,如此惨景,谈何建市!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,兰州的地位日渐重要,甘肃省政府倡议设市,后因时局多变,筹备工作屡经停顿。直到1941年7月1日兰州才正式建市,市长蔡孟坚成为兰州市现代建设时期的第一任带头人。

  1949年8月26日,彭德怀元帅率领人民解放军解放兰州的炮火声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。从此,兰州城池的历史改变了写法。

  兰州城池的兴衰,只不过是历史沧桑的一种表象。兰州古城的真正意义在于以黄河为天堑,雄踞西北的重要战略地位。缺乏详实的史料记载和完好的古渡遗址,我们只能在黄河岸边,去倾听黄河波涛柔和的合声,去遥想当年踏上浮桥渡河的千军万马该是怎样一种气势!

  “倚岩百丈侍雄关,西域咽喉在此间”。一条并不宽阔的河道,横阻于丝绸古道,对古人来说无疑是一大天堑。攻城掠地的雄师铁骑要过河,步履艰难的丝路旅人要过河,于是就有了黄河古渡和金城关。遗憾的是,史志的记载者似乎对此不屑一顾。从凤毛鳞角的资料中得知,可能就在霍去病河西之战后,首先开设了金城古渡和金城关。另有一说认为,汉神爵元年(公元前61年),赵充国率兵6万“驰至金城,击叛羌,降其万余人”后筑。金城古渡就设在当年李息督修的金城旁边,与靖远县的鸽阴渡口、索桥渡口和永靖县的临津渡口一道,并称为黄河上的四大渡口。不过,兰州的黄河渡口似乎不只一处,而是在西固区的钟家河以下共有四处,并称金城古渡。据考证,霍去病西征归来;赵充国西击诸羌;三国时魏国从河西调军以抵抗姜维对狄道(今临挑)的出击;及北周太祖西征姑臧(今武威)的三万锐骑都曾取道于金城古渡。

  汉金城古渡中,有遗址保留的要数青石关渡口了。青石关位于今西团区新城乡西之黄河八盘峡南岸,因背依青石山而得名。青石关渡口自西汉以来一直是横跨黄河最雄险的大渡口之一,连接中原和新疆。青海的交通要道。公元392年秋,后凉国王吕光派其弟吕宝进攻西秦国;在青石关南岸展开过残酷的秦凉大战,死伤过万。清康熙十四年(公元1675年),吴三桂谋反,兰州守备叛乱响应,甘肃提督张勇急令西宁总兵官五进宝率兵讨伐,渡青石关渡口;击败了兰州叛军。清咸丰十年(公元1860年),清政府在渡口背靠的青石山山嘴处,依山临河,修建了青石关隘。关城宽仅20米,驻军把守,使关渡有一夫闭关,全渡紧锁之势。解放后修建兰青铁路时,拆毁关城。

  金城关则为汉朝修筑的另一重要关隘。初时关址在今西固沙井驿大桥附近。至北周武帝(公元561-578年)时,移至今兰州市黄河北岸中山铁桥西约1公里处的金山寺西山腰隘处。有一夫挡关,万人莫敌之势。宋代重筑了关城。明代屡加修尊,设施坚固,形制壮观。可惜,1942年兴修兰新公路时,因地狭而毁,再也难觅其遗迹了。

  右了雄险的金城关,固然可以凭关固守,使黄河以西、以北的少数民族望而却步,但是从兰州渡河西行也只有选择金城古渡。于是,北周武帝便在金城关对岸开设了金城津渡口。不过,金城古渡离金城郡治更近,使新开的金城津渡显得并不十分重要。直到唐初金城郡治迁到五泉县后,才使金城津逐渐成为“控扼要冲,通道西域”的一大要津。

  “云雷天堑,金汤地险,名藩自古皋兰;营屯绣错,山形米聚,襟喉百二秦关。”自古以来兰州就是这样一处雄关重镇。今日的兰州,再也见不到昔日戒备森严的关城和浮船相连的古渡,更难觅营堡墩台的残垣和雄师铁骑的蹄痕,一座繁华的现代都市很难让人把她和战争连在一起。古代的兰州也曾是茶马市场,但军事防御似乎比商贸互市更为重要,因此便雄险有余,而繁荣不足。“金城置郡几星霜,汉代穷兵拓战场。岂料一时雄武略,遂令千载重边防。”谭嗣同一首七言律诗,形象地说明了两千年来兰州雄踞西北的战略地位。一代文豪叶圣陶、茅盾、刘白羽、范长江、秦牧等都曾描写过兰州的原始与荒凉。今非昔比,现代文明的洗礼已使兰州面目全非。如果他们能故地重游,一定会大吃一惊。今天,一切的历史都已成为过去,兰州作为一座繁荣的现代都市,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以睹其风采。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其他本地历史信息
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